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招生 >> 学业水平考试 >> 学考公告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发布时间: 2013-11-07 17:30 来源:

Ⅰ 考试性质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是考核高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地理、历史、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水平考试,也是检测和评价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命题指导思想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从自治区高中地理、历史、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历史、生物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功能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命题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历史、生物学习能力与必备的地理、历史、生物科学素养,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历史、生物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推动自治区高中地理、历史、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坚持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原则,强调能力立意和基础知识相结合,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对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能力的考查,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考试内容和要求

 

地理:

一.测试的能力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

2.能够从图表中提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表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基本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评价现实中基本的地理问题。

.测试范围与要求

 

(一)测试范围和具体内容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即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的内容。

 

 

历史:

一、能力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

2)能够从图、表等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关历史信息。

3)能够完整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形成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的基本认识。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的历史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4、探讨和论证问题

1)能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解决问题。

2)能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地论证问题。

二、范围与内容

(一)考试范围和具体内容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历史必修Ⅱ、历史必修三个学习模块的25个学习专题作为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内容。

 

生物: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考试范围

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生物1:分子与细胞2:遗传与进化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

 

 

IV  地理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测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测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题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必修Ⅰ、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必修Ⅱ、高中地理、历史、生物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

  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

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说明本题涉及知识点比较多,考查到:用纬度判定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原理,河水偏

转导致侵蚀与沉积,此外还有读图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较大。

【试题2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原理,山谷风、海陆风及城市热岛环流。中等难度试题。

【试题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了结合图例,概括城市化的过程。试题难度较小。

4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

进行扩散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优势是                  (    )

  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资源充裕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答案 B

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成为世界许多跨国

企业的产品制造基地。试题难度较小。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9%。结合下图,回答56题。

 

【试题5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按省区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                 

A.新疆   内蒙古   西藏      B.内蒙古   甘肃   青海

C.宁夏   青海     山西      D.河北     陕西   其他

【试题6内蒙古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水蚀作用

答案  5A  6B

说明  5题考查读取柱状图信息能力,6题考查文字信息获取与荒漠化成因。试题难度

较小。

二.综合题

试题7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世界

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

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1930

前后连续干旱,引发了一场著名的“黑

风暴”。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黑风暴”的地区是图中    处。

2图中甲处种植      ,乙处种植_  __

3丙处为美国的      带,该处发展这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4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是                     (    )

     A.农业区域专业化   B.农业一体化   C.农业高度机械化   D.农业集约化

5)简述美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好处。

 

 

 

答案

1

2春小麦 冬小麦

3乳畜  多汁牧草丰富,接近消费市场 

4A 

5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说明

1)美国西部地区,由于草地开垦为耕地以及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气候较为

干旱,容易产生“黑风暴”。试题难度中等。

2图中甲乙处为小麦带,因纬度关系,甲处生长期短,种植春小麦,乙处生长期长,种

植冬小麦。试题难度较小。

3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地区,气候冷湿、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有利于多汁牧

草生长,同时接近东北部工业区,对乳畜产品的消费量很大,这里形成乳畜带。

试题难度中等。

4题目中的插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出美国农业生产的最突出特征是区域专业化。

     试题难度较小。

5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试题难度中等。

试题8】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           工程,属于能源调配

的是         工程和          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           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          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

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

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_            __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                    _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                 _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    _    _

__         ,并说明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2)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

3)南部多、北部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  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东部经济比较

发达  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4)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

保护

说明

1四大工程中,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是西

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青藏铁路工程。试题难度较小。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西气东输工程,该工程从干旱地区经半干旱、

半湿润区到湿润区,经过中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

区的是青藏铁路工程,全部位于青藏高原上。试题难度较小。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空间特点是:南多北少;能源供需是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

地区能源供不应求;经济发展水平是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试题难度较小。

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缓解了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同时也改善了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

有利于环境保护。试题难度中等。

 

历史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试题所占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必修、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V 题型示例

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基本概念,同时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2下面图片中三个机构的设置,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

 

A.主权在民说      B.人民契约说      C.权力平等说     D.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容易题。

 

【试题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中等难度题。

 

【试题4右侧漫画反映了

A.中美关系缓和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苏关系改善

【答案】A

【说明】本题通过图文信息,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中等难度题。

 

【试题5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后评论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主要是针对这一法令

A.剥夺美国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B.规定民主党不与共和党交替执政

C.政府以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工业     D.对私人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评论,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较难题。

 

【试题6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C.宣传了人类平等思想          D.宣扬了等级观念

【答案】C

【说明】本题通过材料信息,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较难题。

 

非选择题

【试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阅读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回答:

1)“去年今日割台湾”指什么时候怎么割走的?

2)材料二中这首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撼中华民族”的悲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道路上,你认为有哪些主要障碍?

【答案】

11895年 通过《马关条约》割走

2)爱国(或悲愤)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或台独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说明】本题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中国近现代史上台湾与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从而使学生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容易题

 

【试题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每个人都带着些东西。

——《哥伦布首航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3)如何解释“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4)你知道哥伦布是如何称呼材料三中“当地居民”的吗?列举当地居民手里可能拿的哥伦布在欧洲从来没有吃过的三种食物。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2)引起欧洲“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业投机出现;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3)世界由长期孤立、分散、隔绝开始走向联系,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逐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4)印第安人。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等。

【说明】本题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较难题。

 

 

 

生物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90分钟

三、试卷分值 :满分100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这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占60%40%

(二)难度比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较难题所占分值比例约为7:2:1

(三)内容比例

生物1、生物2、生物3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和分值分别约占1/3

(四)等级划分

 A(优秀) B(良好) C(合格) D(不合格)

 

 

 

V.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1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

A.有无核物质   B.有无细胞质    C.有无核膜    D.有无细胞膜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的相关知识,属于容易题。

试题2 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

A. 淀粉酶      B. 脂肪酶       C. 蛋白酶      D. 麦芽糖酶

答案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属于中等难度题。

试题3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  B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知识,主要涉及遗传物质的一些经典实验的结论和方法,属于中等难度题。

试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必然引起性状改变

B.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物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C. 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一定跑的快且耐力持久

D. 普通的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之间已出现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答案  D   此题综合考查变异、育种和进化知识,属于较难题。

试题5】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内环境           D. 血浆、淋巴、组织液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属于容易题。

试题6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化学信号的转化

答案  C   题主要考查反射、条件反射及兴奋产生、传导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属于较难题。

 

二、非选择题:

试题7 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618时区间,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  ____               (至少答出两点)

(2)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3)12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                                 

(4)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光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      ,暗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     

(5)若白天突然中断CO2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首先积累的物质是                

答案 (1)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H2O、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答对两点即给分)

(2)在一定温度和CO2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加

(3)因为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4)光能    ATP

(5)五碳化合物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相关应用分析;(1)属于容易题,(2)(3)属于较难题,(4)(5)属于中等难度题。

试题8 果蝇中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灰身大翅脉的雌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杂交子代中,体色和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雄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灰身:黑身=3:1    大翅脉:小翅脉=1:1  2BbEe   Bbee

3BBEeBbEe    bbEe

本题考查了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1)属于容易题,(2)属于中等难度题,(3)属于较难题。

 

试题9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    

养级;若要构建生物群落,还需         成分。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

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只。

答案14      分解者  2)竞争和捕食  31000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食物链数目的统计、食物网中某种生物营养级的确定、生物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调查中标志重捕法的应用;(1)属于容易题,(2)(3)属于中等难度题。

附件:

  1、地理样题

  2、历史样题

  3、生物样题

  4、地理样题(蒙)

  5、历史样题(蒙)

  6、生物样题(蒙)

  7、历史、地理、生物蒙文考试说明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蒙公网安备:1501052000882    蒙ICP备:17006117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甲81号    联系电话:0471-3261717    邮编:010011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