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排名 精确定位 我区招生录取系列改革实现新跨越——内蒙古2015年高考录取圆满结束
2015-07-30 来源:考务一处

  本网讯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自7月2日开始,依次进行了本科提前A、本科提前B、本科一批、本科一批B、本科二批、本科二批B、专科提前、高职高专8个批次的录取工作,历时29天,今日已顺利结束。

  2015年区内外高校共录取新生186507人。其中本科95977人,高职(专科)90530人;区内117511人,区外68996人。

  中央部属高校增投本科招生计划507人,自主招生录取215 人、文艺特长生录取 3人、高水平运动员录取 143 人, 本科一批区外高校一志愿录取率98.77%,未完成高职(专科)计划高校 256所。

  录取期间发布填报志愿公告30个,网上填报志愿 27次,其中本科阶段24次,高职(专科)阶段3次。各科类累计243312人次成功通过互联网填报志愿,平均每个考生修改志愿92次。

  一、年初制定的改革项目全部实现

  2015年年初制定的各项改革项目全部落实,收到预期效果,具体如下:

  一是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按照教育部“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的规定,我区高考加分政策做了相应调整,保留了6类加分项目,取消了1个加分项目,降低了5个项目的加分分值。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户口从区外迁入我区考生的报名资格审核力度。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审查:考生户籍情况;考生家庭居住和家长从业情况;考生学籍和实际就读情况。

  三是体育专业考试中的专项测试成绩不计入体育专业考试成绩总分。录取时,划定体育专业考试专项测试合格线,作为体育专业录取的资格线之一。 

  四是高职录取办法做了部分调整。按照国家要求,2015年高职高专统一考试以外录取学生总数将达到50%。2015年区内高校高职(专科)共录取新生67068    人,统考以外录取新生22773人,其中三二分段7316人、高职院校单独招生7279人、高职对口招生8178 人,三项录取人数占到33.95%。

  五是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相关高校面向我区考生开展的自主招生都按照文件要求在高考后开展了相应工作。

  六是本科减少一个录取批次。2015年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按照教育部“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要求,本科二批和本科二批C合并为一个批次。

  七是实行有奖举报。凡对报名、考试、录取过程中弄虚作假、容留“高考移民”等违纪违法事件进行举报的,查实后给予了举报人现金奖励。

  二、动态排名、精确定位录取模式,造福内蒙古人民

  “动态排名、精确定位”是我区经过多年探索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现行体制下最好的填报志愿模式,优于目前各省使用的平行志愿模式。

  考生填报志愿失误在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考生不知道其它考生怎么填报,所以有的学校出现扎堆,有的学校暴出冷门,学校招生也出现大小年现象。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信息对称,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知道其它学生怎么填报。一次多填报几个学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2014年北京邮电大学在广东一志愿少23人,中国政法大学少5人。广东实行的是平行志愿,但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内蒙古的“”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看到在报报院校中的排名,也可以看到所报第一专业的排名。并且根据排名不断地修改志愿,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填报志愿的模式,保证了考生按照自己的分数,选择适合的大学,考生在填报志愿到录取的过程中,知情权、主动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体现。信息对称,保证了考生利益最大化,杜绝了“高分低就”或“低分高就”现象,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实现了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我区从2006年开始试点,到今年已经走过10个年头,200多万考生受益。在我区录取的著名高校,录取最低分每年会有差异,但最低分的位次相对稳定。高分低就,低分高就,录取学校大小年在内蒙断绝已经十年。

  三、录取工作常态化

  在“动态排名,精确定位”这种录取模式下,我区招生几乎所有信息都放在网上,考生自已为什么上不了这所学校而其它同学上了这所学校的原因,都是明摆着的。从2001年开始就实行录取结果实时查询。考生状态实时查询,所有信息和操作都在阳光下进行,家长和学生不需要找人上大学。2001年开始内蒙古就在单位办公楼完成录取。2012年开始取消武警值勤。今年,录取工作不再按热点工作管理,按日常工作管理。

  录取期间,实行常态化管理,不再设领导小组、职能组,中心领导、业务处室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负责管理相应业务, 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完成录取工作。 

  录取期间针对录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录取审核操作指南》。凡是《指南》里有的内容一律按指南解答和操作,没有的内容集体研究解决办法并补充到《指南》中,做到有章可循。录取期间公文传真等都通过OA办公系统流转,彻底实现了网上办公。

  四、拓展服务考生的渠道,推动信息发布进入“新媒体”时代

  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官方微信、官方微博、10628833短信平台、967188语音电话等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招生政策、工作进程和热点问题外,今年又推出了“内蒙古招生考试”微信公众号,全方位发布教育考试招生的各类信息,切实为考生提供资讯、指导和服务。微信公众号推出两月有余,订阅人数已达10000+,标志着信息发布进入“新媒体”时代。 

  在公布高考分数时,通过数据整合、挖掘,根据考生在所在科类中的总排名位次及上年各高校的投档最低分,“一诊一治”向每位考生提供近20所可供选择的高校,使考生明明白白上大学,轻轻松松报志愿。

  主动做好考生服务工作。设立考生服务中心,每天轮流由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处级干部带班,通过现场答疑、电话接听、回复短信和网上互动等多渠道,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信息查询、填报志愿等多种服务。录取期间,共接待考生339人次,接听电话642次。

  五、落实网上填报志愿工作主体责任,打通服务考生“最后一公里”

  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了“四严禁”:即严禁中学与考生签订自行在网吧或其它场所填报志愿的不合理协议,严禁向考生兜售“志愿卡”、推荐“志愿师”,严禁向考生收取费用。考生使用外挂软件填报志愿,使用一次停报5分钟,停报期间不能修改志愿,后果由考生自己承担。同时还明确了责任追究机制。

  填报志愿前,各地通过召开会议、协调招委会成员单位、媒体推介、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网上填报志愿工作进行部署和广泛宣传。考生通过观看《考生网报志愿培训视频教材》、参加网报志愿模拟演练,提前热身,熟知了网报志愿的流程,为填报志愿做好了准备。

  填报志愿期间,各有关中学全面落实高考报名前与旗县区教育局长签订的《中学校长责任书》中的责任清单,无条件地为本校考生提供高考网上填报志愿场所;旗县区招生考试机构加强对“招办报名”考生网报志愿的指导和培训,保证“考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场地、服务三落实、三到位;盟市、旗县技术人员首次实行值班制度,为属地高级中等学校组织管理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信息技术类服务,打通服务考生“最后一公里”。

  六、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维护招生考试的公平和秩序

  一是严厉打击民族成份造假行为。高考报名后,自愿放弃少数民族成份218人;高考成绩公布时,查实民族造假考生32人并取消其高考成绩,其中22人签订了30日内恢复民族身份、补刷二代身份证的承诺书,恢复了高考成绩。

  二是严厉打击“高考移民”。截止目前,已查实“高考移民”1500余人,其中,取消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考生已达13人。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再次提醒考生,录取结束后,考生须通过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http://www.nm.zsks.cn)查询、确认录取结果,注意查收录取通知书。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如果与网站查询到的不符,一定要仔细甄别,谨慎对待,以防受骗上当。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蒙公网安备:1501052000882    蒙ICP备:17006117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甲81号    联系电话:0471-3261717    邮编:010011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